【龙头新闻·黑龙江日报】昔日抗联战场 今朝发展热土①|“大盘道伏击战”发生地——林口县建堂镇:特色产业绘就乡村振兴新图景_种植户_沙棘_水稻

【龙头新闻·黑龙江日报】昔日抗联战场 今朝发展热土①|“大盘道伏击战”发生地——林口县建堂镇:特色产业绘就乡村振兴新图景_种植户_沙棘_水稻

发布日期:2025-08-19 19:27    点击次数:91

从牡丹江出发,乘坐高铁半小时到达林口县。驱车行驶在蜿蜒山路上,经过半小时到达建堂镇,在道路旁边就看到了“大盘道伏击战址”石碑。它的身后就是大盘道山区,这里因为道路曲深弯多,且路段较长,故而得名“大盘道”。88年前,就在这片冰封雪覆的密林里,东北抗日联军的勇士们多次向日伪军发起伏击,用热血书写了一段段荡气回肠的伏击战传奇。

大盘道伏击战址石碑

根据中共林口县委党史特邀研究员于春芳撰写的书籍记载,1936年冬,日军对东北抗日联军展开疯狂“大讨伐”,大盘道成为日伪军运输物资的重要通道。我军利用险要地形,在这里先后开展了多次伏击,最有名的要数1937年1月28日的大盘道伏击战。

1937年1月,抗联第五军军部侦察到,日军一支360余人的“讨伐队”将在1月28日途经大盘道。1月27日夜,五军军长周保中、副军长柴世荣率领800多人在零下30多摄氏度的严寒中设伏。28日早7时,天空突降大雪,战士们忍受着刺骨的寒风,仍静悄悄地潜伏在用冰雪筑成的掩体后面。他们担心枪被冻住拉不开栓,就把枪紧紧地抱在怀中。就这样一直潜伏到中午,战士们身上都覆盖了一层厚厚的雪。

展开剩余68%

中午12时30分,日军车队抵达。战士们的步枪、机枪、手榴弹一起射向敌人、投入敌群。激战3小时,日军“讨伐队”几乎全军覆没,抗联战士缴获大批武器物资,取得了伏击战的辉煌胜利。这就是载入东北抗日史册的“大盘道伏击战”。

时间拉回到88年后的今天,冰封的战场如今产业兴旺,走进建堂镇,道路笔直,路灯整齐排列,村民小院中的红灯笼在风中轻摇,房屋墙体上“乡村振兴”彩绘相得益彰。在建堂镇党群服务中心,村民正在手工制作沙棘皂。“一天制作3000块手工皂根本不够卖,你看这订单,有浙江的、长沙的……”沙棘手工皂项目带头人张晓萍喜滋滋地说。

村民手工制作沙棘皂

林口大鹅、建堂沙棘……沙棘皂上刻印的字迹都是林口当地的土特产,它正以文创产品的形式打开林口农产品的销路。为了将流量转化为“留量”,建堂镇政府积极行动,不仅为沙棘皂提供固定销售点,还组织村民参加培训,提升沙棘皂的制作工艺和生产效率。手工沙棘皂的热销不仅让农户直接受益,还带动了周边产业的发展。

不远处的富硒水稻已经进入到灌浆阶段,一串串稻穗压弯了稻秆。在潺潺流水中,还能看到稻田鱼欢快地吐着泡泡。“往年普通大米的收购价是3块多钱一斤,富硒大米能卖到6块钱一斤,我们这亩产在700斤左右,只此一项每亩就能增收1500多元。”建堂镇种植户高克新介绍说。

富硒水稻丰收在望

据了解,富硒水稻具有促增产、促早熟、抗病抗倒伏、品质好等优势,被越来越多的农民所接受。近年来,林口县通过引进富硒农业种植技术,积极推广富硒水稻种植,进一步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。该县围绕富硒全产业链体系,大力培育和发展富硒功能农业,通过“合作社+农户”的模式,提高水稻种植品质,进一步打造优质大米品牌。

来到建堂镇的生态种植园,六栋大棚里无花果树已经结满果实,满棚散发着清甜的香味,再有20多天即将迎来采收期。“无花果还没成熟,订单已经来了,大家一直追着问啥时候才能成熟,想来尝尝鲜。”生态种植园负责人说,这是他在林口用棚室种植无花果的第五个年头了,现在已经进入了盛果期,供不应求。

大棚种植无花果即将迎来采收期

返程,回望建堂镇,记者看到村落里炊烟袅袅、水稻田里生机盎然。当年的战壕早已被密林覆盖,弹药箱的锈迹化作泥土的一部分,但战士们趴在雪地里的身影、冲锋时的呐喊,永远刻在了历史的记忆里。如今,生活在这里的人们用勤劳的双手建设着幸福家园,用这种方式告慰把生命留在这片土地的先烈们……

记者:刘晓云 张雪地

发布于:北京市

友情链接:

Powered by 天博体育官方app下载安装手机版 @2013-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